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81693阅读
  • 60回复

〖龙岩浦之梦〗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龙岩浦的怀念》
我可爱可敬的龙岩浦哟,
是我在异国的故乡,你一块普通的小镇,
你紧靠中朝边界的鸭绿江,那里没有高山森林,
只有我少年的记忆:
东有吉田小山下的东崗丘岭,
南有''中国人的莱园子''
中间有''中国人居住的中国街,''
西山有无数的中国人的先辈墓地,
就这么小小乡镇,有多少人今天还在怀念和回忆。
龙岩浦的往日,你曾有过往日的辉煌,
有多少往日动人的故事呀!
这么多年,你被冷落而寂寞了。
然而,隋着岁月的流逝,
你却愈来愈牵动我的思绪。
不只是我呢,你还牵惹着多少远方的怀念。
只问曾在龙岩浦住过的归侨,
时不时地会有那么些两鬓白发的老人,
新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
在你的名子——龙岩浦前留恋、徘徊,
他们在凝目瞻望着你,
一往情深,龙岩浦你这异国小镇。
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是重温自已少年时代的梦幻,
体味往日的艰苦与欢乐,
他们当中有戎马一生的老军人,
有高楼深院的学者、教授和工程师,
也有画家、医师、作家和诗人。
你可知道,他们之中离休在家的老人,
正在朝鲜归侨网上,回忆你——龙岩浦。
我龙岩浦那些年老的归侨哟,
也许会勾起对龙岩浦的一段往事的记忆吧?
你们大概会记起: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在战斗中和志愿军结下的友谊。
你们是一群,情绪激动的少年军,
你们天不怕,地不怕,重感情,尚正义,
你们也许表现得喜怒无常,性气浮躁,
你们一忽儿放声高歌,一忽儿齐声愤泣。
那时节,你们曾深深同情,帮助过的——朝鮮百姓,
你们清楚地知道,
你们是一群失去故乡的‘孩子’,
你们是一群从硝烟血海中冲出来的‘孩子’,
你们是逃亡者,更是爱国者。
你们是兄弟姐妹结伴回祖国的勇闯者,
你们也是龙岩浦的骄子和战士,
这正是我对龙岩浦有着深情的原因。
龙岩浦永远成为我心中的记忆,
我会永远怀念,
我最可爱,最可敬的异国故乡————龙岩浦。……………

2013.3.6日:宝福。
我的新作龙岩浦之梦:请找我的网页。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01
      文摘目录 点击观赏
1:龙岩蒲中国人人民小学                                  
7:    我爱我们的华侨网
2:  龙岩浦志愿军的《烈士陵园》                      
8:(杂谈)同学会                         
3:钓河蟹                                                          
  9:    路漫漫
10退休
4:韩邦国
5:朝鲜辣白菜的妙用
6:  蔬菜班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9-01
     中元节用鮮花缅怀已故的革命先烈,親人和校友,可見楼主是性情中人.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9-01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9-03
姓氏起源:鞠:。
轩辕黄帝第十五代孙:鞠陶氏,周人先祖到第=代首领是周人真正开拓者,被后人尊称为:周老王:为纪念鞠陶的丰功伟业,鞠陶后代便分别以
鞠、陶,为姓,因此有''天下鞠陶-家亲的说法。  据《尚书大传》、《史记》等书记载,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率众五千去朝鲜,这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可以说是华侨的先驱
龙川郡——龙岩浦。
中国古代行政地名  隋大业初年(605)改循州为龙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名循州。唐中宗嗣圣年间(约684)改循州为雷乡郡,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改雷乡郡为海丰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称循州。即今惠州市
>编辑本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辖郡  龙川郡(谚文:룡천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的一个郡,位于鸭绿江口南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相望。南为西朝鲜湾
龙川郡是怎么耒的吧。龙川郡在1413年正名,在1896年起属平安北道,1952年盐州郡分出。1988年薪岛郡分出。
龙川郡:现管辖-邑,三个劳动者区,十九个里,龙岩浦里改为龙岩浦劳动者区.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9-09
龙岩浦;
鞠新宽烈士。
永远怀念!点题目可看照片。
鞠新宽少年时的照片。

〖朝鮮华侨~革命烈士〗简介。
点看!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1-16
龙岩浦东西两边高,东叫东崗,西叫西山,中间有南园子,中国街和集市场。
紫气东来。先选第一家;
李本有,父。妻;二位大人。
長子;李盛金。1953年回祖国,牡丹江市。
二子;李盛银。1965年回祖国;通化市。
三子;李盛钰;1964年回祖国;牡丹江市。
長女;李秀兰;平圵一界毕业,后在新义州市中学任华侨教师,1968年回祖国丹东。
全家1964年回祖国牡丹江,有李本有夫妻和二女李秀荣。平让六届中高中毕业。
三女李秀英平让中高中八届,四女;秀姑等人。
现大部分人都居住牡丹江市。
龙岩浦第二家:
兰学祥夫妻大人,长子:兰鸿奎:长女:兰鸿英:二子:兰鸿孟:兰鸿富:次女;兰鸿香。
兰鸿令:兰鸿梅。。。。。
龙岩浦第三家:老贺家夫妻大人:长女:贺春花。三人,1961年,全家回国。
定居在丹东市
龙岩浦第四家:老郑家夫妻大人,长子:郑成轩;次子:郑成顺,平让,中高中,七届毕业。
女儿:郑秋兰:新义州二届毕业。1966.回国定居盘锦华侨农场。
龙岩浦第五家:
刘世平夫妻大人,长子:刘维利。.次子:刘维仁:三子,刘维林,妻:张淑芬,在丹东市。
长女:刘桂英:1952年回国定居,河北省,邯郸市,二女:刘桂华:1980年回国定居,天津市,
三女;刘桂兰,平让中高中三届毕业、到清津安家,四女:刘桂荣:毕业,新义州,中学二届,回国后定居、义县。
长孙,刘贤艺,二孙:刘贤永,孙女;刘月琴,刘月梅。
从孙:刘龙、
太从孙:刘开原。//龙岩浦第6家:刘维仁全家回国在沈阳定居。共6人。i

龙岩浦笫7家:
杨希圣夫妻大人:
1980年回天津定居。
龙岩浦第七家;鞠语.孔子七十二第子之一。鞠武,燕太子丹的老师。鞠嗣复,北宋著名忠臣。
据专家考证和鞠家,家谱为证,为鞠语之后可信。
鞠家祖,山东,牟平,荣城,登州。。。。一带。
鞠家各代,中间字,先祖您留下二+字为证:丨
吉。文。喜。祯。承。福。长。德。国。新。洪。景。世。家。壮。泳。成。春。保。连。共二十个字。
德安从山东来到丹东,合隆,又到朝鲜龙川郡
国字辈,安家,龙岩浦东岗。
龙岩浦笫八家:鞠国金,又名:鞠相山,妻:鞠赵氏,二位大人。
                     长子:鞠新宽,龙岩浦中国人小学比业。
                     二子:鞠新宏,3.儿鞠新福,4.儿.鞠新生。
                     大女:鞠新英,次女:鞠新云,三女;鞠新兰。
龙岩浦笫九家:
孙永华女士:鞠新宽烈士。孙永华生于安东市,东沟县,1928年生-1962年故,朝鲜平让,永留。
鞠新宽烈士:生1930,至1948.光荣牺性-1983.追认为革命烈士,
龙岩浦笫十家:姜可仁夫妻大人:
大儿、姜德有。2儿姜德利,平让中高中六届。回祖国锦州市。
大女,姜叔兰,二女:姜叔爱。
1968年定居辽宁省,锦州市。
龙岩浦笫11家::
有东岗东山居住:
王北大人::二儿
全家1966年回国,分配:盘锦华侨农场
龙岩浦12家:陈相义夫妻大人,1976年后回国分扶余华侨农场、
13.家:
刘国德夫妻大人,众称刘二,1964年回国在丹东安民农村安家1968。我曾去过。
大女:刘玉花,现定居丹东市。
二女:刘玉兰,平让中高中八届。后为新义州中学一届。定安民:长子:卖子。
14.家
老仉头大人取鲜人为妻,不知下落。老仉头家从小去过多次。老头为人善良。
15.家,老赛头。平让中高中一届,李秀兰的叔公
现在不知下处,
16.家,东岗孔家。1956.年前后搬家不知去向。
17.家.庄宝贵家1953.回国、在丹东。
18家,赵春福,全家被炸,只剩一小孩叫赵有易,五五年他姥从丹东安民带回。
19.家祝连和夫妻大人,
大女儿祝春花回国后在盘锦定居。儿女较多全都国,东三省|全有。
第20.家。
祝连发夫妻大人。
大儿祝胜利。大女,祝春花,后到烟台定居。l
祝连发大人1978年回扶余华侨农场,现定居,扶余县三岔河。
第21.家。
1978.回国分配扶余华价农场。祝连财夫妻全家
第二十二家。
万树清全家。
万树清:1947年回安东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三十八军。
隋军解放海南岛。又隋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在广州驻军
23.徐家夫妻大人,大儿:徐金栋,妻吕绍芳。1966.回国后按排,盘锦华侨农场。
二儿;徐金樑、平让中高中八届、三儿。徐金城。
大女徐金兰,1964年随夫,李盛钰定居牡丹江市。我1968年冬去过他家。
二女;徐金花,回国在本夕市,三女,金令、四女金枝。。。。
24.杨子良夫妻大人,
大女:杨等荣,二女杨等兰,平让中高中七届,三女,杨等花新义州二届,
回国后分盘锦华侨农场。
25.王美兰的母亲。王美兰平让中高中七届。
王美风女,我的小学同学:
1959年回祖国大连定居
26.林霞先夫妻大人。
大儿林长松,平让中高牛七庙。童年玩友,我们的''司令官''留下多篇回忆,,,,,,,T
二儿,林长柱,大女:林美兰,,,,,,
27.刘广玉夫妻大人,
大儿,刘景芳
大女儿刘凤梅。
二女,刘凤兰,我小学,中学同学,有多年和她同座的历史。
1965.年全家回国,在黑龙江亚布力林场。
28.任家夫妻大人,
大儿.任修昆,2.儿任修伦,
3.三儿任修山,
大女,任修红,平让中高中是三是四届?八三年去朝鲜在他家吃过饭,他丈夫初昌泰,是我初中班主住老师。二位前人,永垂不朽
小女,任修珍,比我小-班,小学,中学,都是-个学校,回国全家都分配在盘锦华侨农场
29.杜占尧,妻;刘玉花,儿女数人
回国后定居丹东市,刘玉花小学比业后休学在家劳动,刘国德之女。
30.杜占宽与张桂花,他们都没上中学,但都是能人,指经商。
1977.年回国在铁岭市安家、儿女数人,较少知,
31.张传德夫妻大人;
儿张守贵,他妹张桂花,新义州二届,
1966.年回国,定居,吉林省,永吉县,1968.年我去吉林市,在车站偶见张守花。热谈故乡情
32.韓玉鑑夫妻大人;
韓敬苓,大女,小学同班,但她,多次休学;中学都没念,但国后成为当地大富之家。
韓敬彩,二女,现叫敬华。1969.年.我到盘锦东方红大队看到他,2008.年我去丹东三姨家,
在丹东市,前陽村,和他热谈。他弟韓敬宾也在他们村,不过他没在家。
他们家分几次,几地回国,从1965.开始至到1980.年。他家才都回国
33.张建忠,在新义州中学,教员,在龙岩浦娶敬凤为妻,是清津四庙张立英的二哥,我中学同学:
丁兆利的二舅哥。
1977年回国在丹东市定居,前几年去世,愿老师在天堂里快乐
34.孔宪发妻宋国荣。因龙岩浦无中国人小学,搬到龙川郡过去称杨市。
宋国荣是我小学同学。还留在朝鲜。愿他们平安快乐!!
35.王光德夫妻大人:
儿王照福平让中高中七届。1965.年,回山东病故,留有-儿。
其妹。新义洲一届、小学,中学与我同学。定居沈阳、
王照凤同学嫁给刘英超,平让中商中七届。-在沈阳,两儿一女,幸福生活。
36.
孔宪蓉老师,女,出嫁元山刘永,
大女儿、
在元山市。
龙岩浦
37.孔宪明家、回国后在扶余华侨农场。
龙岩浦,
38.
孔宪奎家:回国后,现居住山东威海市
39.
邹吉宝夫妻大人|
儿:邹德贤。
女:邹贤花,邹贤苓,
回国后,定居吉林省,延吉市。
第40..家,
宋增寿夫妻大人。
有三女,
大女。宋国荣,还在龙川郡。
二女:宋国香,回国后定居沈阳。
第41.家:
姜鈡清夫妻二位大人:
长子:姜洪银。二子:姜洪铜。我小学、中学同学。
三子:姜洪铁。女:姜菊花。。。。。|
回国后定居盘锦华侨农场。
第42.家:
常德仁老师夫妻:
长儿,常乃华,是我下班同学,为人友善。特别是父亲、母亲、人品,人人称赞,
龙岩浦人永远会记住!
第43.家::
潘学义,赵有花夫妻。
第44.家。
王莲凤他们家,回国后居盘锦华侨农场。69年我去过。
王莲凤是我小学,中学同学。
第45.家。
中国街刘家:
刘锦礼,刘锦智.刘锦信,刘锦财。
女刘锦香:
46家。
牟家龙,牟家香,全家
47家。
张宏远全家。
几,张秀财,,现住沈阳。
第48.家。
陆家昌大人全家,
大儿;陆远俊。
二儿陆远茂全家。
陆远英,女儿。
是朝鲜华侨,德高品重,光荣之家
49家
秦凤亮全家
第50.家。
女;李开莲。
李开发我的小学同学;
第51.家:
王德仁大人夫妻全家。
儿女数人
52.家:
萧永新夫妻大人。
大儿:萧模惠。二儿萧模民,我小学,中学同学1966年回国,盘錦。
53.家:
相玉恒夫妻大人。
大儿,相振山,我小学,中学同班同学,在丹东。
二儿;相振岭,大女:相振芳、相振春………
54.家
楊永丰夫妻大人,大儿在天津市。大女:楊梅琴,平让六届。
三儿楊希成丶二女;楊梅兰。我小学同班,六年级回天津,
二儿楊希圣,回国较早,80年我在天津出差曾多次到他们家。
55.家
萧辉政,萧辉秋:我小学,中学同学
56.家
毕庶贤,毕庶英女,小学,中学同班同学。在东港。
57.家
赵秉俭全家:
小学,中学同班同学。在丹东。
58.家:
王春善夫妻大人。
59.家
任家;
60.李家。
61.家。兰家。                                
62家,程源德全家十多口人,回国安居沈阳。
63.家管恩兰校長全家,回国后在辽宁东港定居。
64.家崔吉艺全家,回国后定居丹东。
65.家,赵凤海全家。
66.丛树有全家。
67家,李连升家。
68家,刘吉庆全家。
69家,刘德海、刘德宽全家。
70家,姜鸿翰全家。
71家,曲学亭全家。
72家,王克斋全家。
73家,闻长和全家。
74家,蔡淑兰全家。
75家,张志田全家。
76家,辛公江全家。
77家,刘银枝全家。
78家,任希孔、任希珍全家。
79家,国宝义全家。
80家,孔照暖全家。
81家,马文诚全家。
82家,梁庆仁、梁庆义全家。
83家,萧永源全家。
84家,萧永峰全家。
85家,于诗进、于诗斗全家。
86家,宋均福全家。
87家,任功堂全家。
88家,刘克武全家。
89家,范文盛全家。
90家,黄学林全家。……………………………… 暂到此等新人增加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1-28
对照六零年七月十八日毕业的全体师生。我想把他们名子永远留在朝鲜华侨网上,以表怀念!
下靣是全体师生名单:
前一排从右向左:1丛树德老师,北中分校。2常德仁老师3崔吉艺老师,4:张永昌主任。5:相玉恒华侨委員長。7;管恩兰校長。8:丛树有老师。现住丹东东港市。六号是空号。9:崔吉艾老师,现住丹东市。10:金某人老师,北中分校。
1;孔宪臻女老师。现住东港市。2:鞠宝福同学,现住沈阳市,3:姜洪銅同学,现住盘锦。4:林相道同学,现住盘锦?
5;李开发同学,现住丹东市。6;萧模民同学,现住盘锦。7;冷某人,北中分校。8:相振山同学,现住丹东市。9:鞠新生同学,现住沈阳市。
10:赵秉俭同学,家住丹东市。11:林相遂同学,家住盘锦。12:孔宪蓉老师。
后排女同学从右向左;1:刘凤兰同学,现住黑龙江省亚布力。2;萧辉秋同学,现住山西省太原市。3:王照凤同学,现住沈阳市。4,黄春兰同学,现住丹东市。5:宋国荣同学,现住址不详。6:某某人,北中分校。7:毕庶英同学,现住丹东东港市。8:王桂兰同学,现住丹东市。9:王连凤同学在盘锦,已去世。还有提前回國二位女同学:楊美兰同学,现住天津市。王美凤同学,回大连市现已去世。没有参加合影。
以上就是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龙岩浦中國人人民小学校第十届全体毕业生和老师名单
二:下面是龙岩浦第七届小学毕业照片。
        
1排左:孔老师;丛老师:韩老师:陆委員长,张老师:常老师:赵老师:崔老师:丛老师。
2排左;邹德贤:萧辉政:刘维林【故】王褔顺【故】孔宪法。王福聚【故】
                王忠本。任希孔,【陆远茂】李昌玉:姜德利。
后3排女:左1:鞠新兰:楊美琴:徐金花:兰洪英:刘銀枝:李开莲:李秀荣:刘凤梅。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2-22
龙岩浦归侨萧模忠大人的長子,辉政同乡,今天发表大作。〖特选〗。
              【望穿秋水 1
                  渐行渐远的故土  常温常新的乡音
                     ——故 乡 龙 岩 浦 散 记 之 一
                       萧 辉 政
        每一个人都会有牵肠挂肚的故乡情结,尤其是诀别故土许久却不得见,其情演绎得更为炽烈、尤为虔诚。
        我们今天已是耄耋之躯,焉能不出其右乎?        
                                                                                                                                   ——题记
       我的家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远在天边”,是因为她置于异国,没有非凡的理由、天赐良机,一般情况下很难再次踏上这方热土。这是迄今许多归国老华侨感同身受的心路历程、共同面对的纠结尴尬,都在默默地承受“剪不断、理还乱”、难以割舍的情感折磨。当举目远眺渐行渐远的故土、曾经熟悉的市井家园,不禁泪眼模糊,不免心尖颤动,虽独怀情愫,却莫之奈何。
       我已有将近四十个年头再也没有闻到家乡的泥土芳香了。
       ——“近在眼前”,则是指故乡虽然刻在异邦的版图上,却与我毗邻、一衣带水,近在咫尺、一江之隔。我居江之北,君在江之南,共饮一江水,咫尺似天边。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向鸭绿江口南岸望去,凭借肉眼尽可以搜索到家乡的朦胧轮廓,就像是飘在蓝天上的一朵浮云,可望而不可及。面对爱恋的故乡,儿时的乐趣、先人的艰辛、世事的沧桑,犹如山洪暴发般地袭上心头。现实的冷酷,历史的无奈,注定我们堕入维谷,功败垂成。面对缺少柔情、冰雪充盈的界河,唯有望云逐影、扼腕兴叹了。
       望穿秋水,故乡明月何时圆?……
       这就是我萦绕于怀、朝思暮想的故乡——鸭绿江口南岸——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龙川郡龙岩浦劳动者区(直译。意译为工人区)。
       这是个上世纪朝鲜千里马时代鼎盛期给家乡缀上的具有新鲜蕴意的区划名称,足以体现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倚重。之前,则称之为“里”,简单而又普通,相当于我国的镇或乡。
       从新义州西去有一条国家级公路,沿着鸭绿江入海的走势直通西海岸(我们称之谓黄海)。龙川郡仅有的三个劳动者区依傍这条公路一字排开,龙岩浦居中,纵横捭阖,举足轻重。其东面是“北中劳动者区”,这里有著名的北中机械工厂,是朝鲜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之一;以西是“辰兴劳动者区”,临江傍海,有着天然良港和规模不菲的造船厂,作为新义州的远海港口而名噪一时。一线连三区,构成了朝鲜西北角的经济主动脉,因为地处朝鲜纵深,成为发展工业和农业、渔业的战略基地。
       朝鲜是个山地之国,仅有的几块平原大都分布在西海岸,龙岩浦就坐落在最北部的“龙川平原”上。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季风频仍,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田里生产的油汪汪的优质大米和父辈们种植的特色蔬菜,尤其是绿似翡翠的大白菜,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被“特征”进入平壤,端上党中央的餐桌。
       龙川大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1413年设郡立市,1896年隶属平安北道。日伪时期,俄国与日本为争夺霸权,驱兵东满,发生了半岛史上著名的“龙岩浦事件”;朝鲜光复不久,苏联曾出兵镇压龙岩浦地区的学生运动,导致当时北朝鲜一号人物曹晚植下台、“失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中霸王进行了闻名的“龙岩浦空战”,“米格”对“佩刀”,空中飞行几十小时对上千小时,志愿军空军取得了骄人战绩。(当地华侨亲昵地称志愿军银鹰为“小燕飞机”,蔑称美国佩刀式飞机为“黑老鹞子”)。龙岩浦历经了历史的风雨飘摇,多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福泽龙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参加过广州起义、担任过黄埔军校区队长的朝鲜第一次帅崔庸健委员长就是诞生在这里。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上两军对垒,相持不下,解放军屡屡退而就其次来到龙岩浦地区休整、战略转移。当地华侨青年革命心切,意志坚决,纷纷报名参军。鞠新宽、万树青等堪称楷模,结伴参加东北野战军,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告别年轻妻子及幼子的鞠新宽气贯长虹,血染沙场,成为龙岩浦华侨的英雄和骄傲。另外,由山东老家来到朝鲜求学的我的叔祖父,龙岩浦小学毕业后又到汉城(今首尔)光华中学读书,在革命感召下,毅然弃笔从戎,与同伴一起从这里走出参加了解放军。同伴汤华川参加了空军,后来曾抗美援朝,是一名飞行大队长;我叔祖父萧岚则留在了部队政治部,建国后曾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武汉军区政治部《战斗报》社工作,在湖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任上离休。那时龙川郡辖区广袤,掣肘西朝鲜湾,是朝鲜西北部政治经济的活动中心、百里海防的屏障。1952年时,龙川郡将其南半部析出,另外成立了“盐州郡”,俗称“南市”。1988年,又将漂泊在黄海的孤岛划出新置“薪岛郡”。
       若上溯到日本统辖朝鲜的殖民地时期,这里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面江临海,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同时又有舟楫之利。而且江北也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遥相呼应,得天独厚。当时的朝鲜无军队,无政府,全由日本殖民者统治。当时设龙岩浦为郡町所在地,称龙岩浦邑,所谓“邑”,泛指郡政府驻地,一郡只一邑。日本统治者在这里纵横修筑了两条国级公路,一条铁路,并将铁路辐射到鸭绿江边,在江边就势建造了“制钢所”(即冶炼厂),便于他们疯狂掠夺殖民国家的矿产资源,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鲸吞殖民国家的铁证。于是乎制钢所高高的大烟囱就成了进入龙岩浦地界的著名地标。
       进入龙岩浦地界,首先会看到残留日本统治印记的“吉田山”,这周围有散落的华侨人家。进入城镇生活区后,一条北南走向、垂直于鸭绿江的龙岩浦第二条大道,在与新义州西行的主干道交叉后迤逦南伸,绕过“弥勒山”通向铁山郡、盐州郡。由于道路东侧地势明显偏低,所以这条道路通过城镇生活区的街道统称为“东岗”。进入东岗,一直到西边堤坝围堰,就是龙岩浦的中心地带了。
       中心地带北边、靠近鸭绿江南岸的地方有一孤独的山丘,当地华侨称之为“北山”,因上面曾建有志愿军烈士陵园而名闻遐迩。其西侧是一马平川的稻田地,想当年我就是通过这里潜入鸭绿江边、从此在故乡销声匿迹、搭乘舢板回到祖国的。北山的东麓,有一方方正正的日式建筑令人瞩目,此乃昔日郡町办公之处,门前一条平整而宽阔的大道通向主干公路,道路两侧排列着整齐的日式套院,此处人称“日本街”。朝鲜光复伊始,郡町曾被闲置多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排上了用场,当做了野战医院。一时间穿白大衣的军人多了起来,胳膊缠绕着夹板、绷带,以及拄着双拐的朝鲜人民军伤病员充斥着街道路巷,好像是向周围的人们诉说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医药垃圾、废弃的假肢、报废的医疗器材充塞了医院楼边的池塘,带血的绷带、药棉飘上了树梢、挂满了灌木丛,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味……幼小的心灵过早地蒙上了一层阴影、凭空带来了一丝恐怖。战争是罪恶的渊薮,战争的孽债谁来偿还?
       横亘中心区的主干道是带动龙岩浦经济的主动脉,街上罗列着各种商号、客栈、饭馆、小作坊。路南有华联会、中国小学、朝鲜中学;旁边有露天集市、粮食加工厂……。我们老家就座落在中国小学的房后,打从朝鲜光复前直到平壤上高中一直生活在这里。后来,小学搬迁、华侨住户锐减,不得已易宅中国街了。
       在西部围堰堤坝的中段有一密集的居民区,史称“中国街”,清一色的山东方言、浓厚的民国遗风,构成了在异邦国土上的典型华人社会,多数以编席为业。再往南,阡陌纵横,又是一处华侨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南园子,蔬菜种植则是这里的主业。
       越过堤坝围堰向西见一巍峨的高山,因其上有指引航向的灯塔而名之曰“灯笼山”,成为陆地与大海的屏风,将人们的视线屏蔽,无缘见大海。山下为低矮黄土丘陵,上栖数户华侨人家,被喻之为“西山”。实际上它早已逸出了龙岩浦地界,是辰兴里管辖地段,由于紧邻,又有华侨居住往来,更为重要的是西山是老去的华侨先祖、因病夭折的英灵栖身安息之所,因而成为龙岩浦华侨赖以生存、延续香火的精神寄托。故此,华侨将这里也当作龙岩浦的地缘。
       纵观家乡龙岩浦,东边从制钢所大烟囱、吉田山,西边到西山、灯笼山;北边从鸭绿江边、北山,向南直到南园子、弥勒山,方圆十几里,是当地华侨活跃地带。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开业挑幌、闭店打烊,左右着当地的经济生活,提振了当地的和谐与文明、友善与和睦,有力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自身繁荣。华侨在龙岩浦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华侨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逐渐淡出视线,尽管不可名状的情感纠葛不断袭扰,可严酷的现实已经提醒我们故乡渐行渐远;而操纵当地华侨社会的山东特色方言,却随着几代人的颠沛、迁徙仍然保持前人的风范,豪爽大气,乡音不改,却常温常新。
       孟春三月,万物复苏。抬眼窗外,猛然间见到绿色已悄然袭上树梢,甬道两旁的篱笆墙业已泛起油油的青光,——春天,已经不折不扣地、大踏步地走来了。
       春天已来,我们的“梦”还会远吗?
                                   朝鮮归侨萧辉政校友作品选 朝鮮归侨萧辉政校友作品选
                                                点看全部作品
                                                                                                                2003.3.30 完稿于北京
点题目看!!
        
望穿秋水---《别梦依稀  焉能模糊我心中的经纬坐标》

<DIV id=read_tpc mb10?>【望穿秋水 2】
       不可复制的童趣  不容颠覆的记忆
             ——故 乡 龙 岩 浦 散 记 之 二
                         萧 辉 政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摘自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先辈劳碌的身影何时再现?儿雏的童话故事可否重演?
                                                                                             —— 一道留在心灵橱窗的习题


                                    一、别梦依稀  焉能模糊我心中的经纬坐标           
         东经124°20′,北纬39°54′——地理坐标系上经纬交叉的一个点,一个令我断魂、引我动容的奇幻之点,一个萦绕游走于梦境、缠绵悱恻在心中永远打不开的结,一个让我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的曾经栖息之地。这个虽经多方刻意比对、却依然有失精准的经纬度,就是坐落于友好邻邦西北角、与我辽宁丹东地区仅一江之隔、充盈着无限生机与无比温馨的一座颇为别致的边陲小镇——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龙川郡龙岩浦里”。
         这里——凝聚了我儿时的无尽欢乐和天真烂漫的难忘时光,浓缩了华侨几代人的辛勤汗水和乐此不疲的身影,包孕了先辈们闯关东、走异邦、维系生存而苦心经营的田园诗话,埋藏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却咸为人知的坊间趣闻。这儿,就是我曾经热爱、至今仍然眷恋着的故土,虽属异国、却无私地哺育过我的家乡。
         说到故乡,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感慨,都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提起故乡,心底都会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冲动,一阵流经心田的热血奔涌。故乡­,始终是人们心目中最为热络的话题,尤其当远离乡廓、栖息于他乡野塾时更感强烈。故乡并非只是徜徉在文人墨客笔下的乡愁与乡恋,我们同样也感受到故乡的凄美以及她的博大襟怀。
         对于从小就颠沛流离于异国他乡的我们,其故乡情结尤显错综复杂与弥足珍贵,亦更颇具特征及别样风情。尽管在填写表格或书写自传时习惯于把已然陌生的山东祖籍冠予其上,也无非是为证实自己炎黄子孙的本色、延续一脉相承的香火,表明“根”的所在。然而在心目中却唯有熟稔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唯有洞悉异国土地上的华侨镜像——尽管在人生的旅途上它与你若即若离,或似隐似现。
         流光倥偬,逝年如水。当年依偎在襁褓中的婴儿,悠然间已趋耄耋之躯——白驹过隙,垂垂老矣。然而对于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并未因时间老去而有丝毫衰减,反而与日俱增,愈演愈烈,其情之炽烈并不逊于儿提时节,其情之纠结更为不具旅居海外经历的国人所能体会。与之相较,其意境更加深邃、光怪陆离,感触也颇为奇妙、不可言喻,因为它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洗练和时间年轮的磨砺,饱蘸了海外赤子的激情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尽管无法僭越,但她却完美如初地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窝里,深深地埋藏在你所拥有的记忆元素里。
         一旦记忆的闸门打开,这些记忆元素犹如决堤洪水般地翻滚奔腾,喷涌而出——生生不息的流年往事、脍炙人口的坊间趣闻顺势直泻而下,让封闭在心灵深处的恒久记忆掀起阵阵狂飚…… 身不由己地在回忆的汪洋大海中沉浮,在记忆的烟雾缥缈中盼顾,怀着对过去无限眷恋的心情虔诚地撷取记忆碎片,像清教徒似的拭去岁月的浮尘;不无惶恐地剪辑往事片花,力图梳理成章。固然有些残缺,有欠翔实,及至有些不连贯、支离破碎,但它是从记忆的深处扑捉,从心底泛起的记忆“浪花”上撷取,是经历的写真,是真情的流淌——尽管是些回忆片花。从零碎的片断当中搜寻故乡的踪迹,从回忆的触觉当中摩挲故乡的脸庞,让故乡的轮廓在世人面前逐渐清晰、不再模糊,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故乡游子们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我的家坐落在龙岩浦城镇中心、市邑腹地,社会成分属于一介市民百姓家庭,认真地说是手中持有由侨居国政府专门颁发的《滞留证》以及后来的《外国人证》的中国籍侨民。即便在当时朝鲜华联会总动员号令下、名之曰“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的滚滚洪流中,仍然“固执己见”、坚守自己炎黄子孙的“金身”不破。
         在散发着山东民俗风韵的家宅的地盘上,虽在他邦却依然保持汉族自己的生活方式——前庭后院,方正如刻,宅基上的五间居室坐北朝南。居室东、西各两间两铺中式火坑,炕面敷有牛皮纸用黄豆榨汁油成的棕黄色的炕纸,锃明瓦亮;中间为厨房,两面灶台又各嵌有中式铸铁大锅和燃煤炉灶,锅底烧柴,有时烧稻壳并以日式铸铁“风匣”(手摇鼓风机)助燃,家中花狸猫不时在炕头蜷伏或在炉台上匍匐打盹;厨房通往卧室的门旁放置一收口水缸,上覆木质缸盖,葫芦加工成的水瓢反扣其上;厨房前后装门,可以穿堂而过,前后门系用对开、单枢轴、漆成藏青色的厚木做成的门扇,门中间有一木栓来回滑动以控制门的开启及闭合,门的外侧上方还分装钌铞;屋脊呈“人”字形,沿用山东老家习惯将屋面苫上芦苇以抵御雨雪风寒,后来由于施材的困厄,就学起当地人就地取材改用稻草杆苫房了。屋檐下,特别是冰雪天气过后,同学们课间休息时常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晒太阳,背倚墙壁仰望晴空,眼见着滴水沿掉落的淅沥水帘,间或顺手掰下悬挂于屋檐由冰水滴成的“冰溜子(冰挂)”……
         前院,西侧为囤货仓房东首是车棚,车棚倾覆后改作花坛,坛内种植月季花、芍药花、地瓜花、石榴花、百日红、步步登高……,花坛尽头上有一木笼,养过鸡、兔,曾有两年养过一对“荷兰鼠”,那是母亲从医院通过关系要来的,医院里饲养好多试验用动物,荷兰鼠活泼好动,尤其黄白相间的花纹十分讨人喜爱。后院,与一爿杨家木匠房相毗邻,小时的我经常蹲在那里观察他们的木活手艺,久久不愿离去,而且杨家奶奶曾照看过襁褓中的我并“喂过我饭”,他们于1952年归国定居大连中山区,1968年曾前去造访,可惜老人已经不在了。他们回国后其原住处不久即夷为平地,后来成了我家的后菜园。
         南大门外,正对当地华侨社会的“神经中枢”——华联会及华侨子弟学校。华侨小学建校伊始就在这片土壤上不断发展壮大,这里不仅是它的发祥地,还是几十年来厚德载物、承载着当地华侨无限希望和精神寄托的幸运之地。从这里再向南四、五里地即可望见“南园子”,当地菜农又一耕耘劳作之处、华侨最南端的集中居住生活区。
         西面,越过一道青纱帐就是朝鲜人的初级中学,宽敞的教室、偌大的操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形之下,我们的校园则颇显困窘,办学规模确定了发展走向,何况驻在国本身就重视教育,校园都是按国家标准设计。在这所中学的操场上,常被这里的华侨借来用于举办体育竞技比赛等项赛事,届时远在北中(双鹤里)、西山(辰兴里)的华侨不分老幼、风尘仆仆地赶来参与,毕竟华侨的集体活动很难得举办一次。由此再向西二、三百米则是蜚声海外的当地华侨蜗居之所——“中国街”,在这“世外桃源”里曾经居住着清一色的华侨,他们大多从事手工编蓆一职,也有部分菜农及其他手工业者混居其中,后来经历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私营者凋零,纷纷换做菜农的身份了,若非如此,你就很难拿到全年的口粮,“民以食为天”,只能顺势而动。由于尚幼,上学之前绝少涉足“中国街”。
         东面,相邻城镇唯一的集贸市场以及中国料理餐饮圈,熙熙攘攘、香溢四处、好不兴隆。其中不乏任希孔母亲主理的“鸭绿江饭店”,门庭若市、酒幌翩翩;刘云亭家族打理的中餐馆也铲勺交响、香飘乡野。饭店店面朝北,而裸露的炉灶生火间则向南、毗邻市场的北端,通气孔、炉灶口均配置可开启的铸铁门,恰似一排熔炉,伙夫添煤投料时,炉膛里跳动的火焰至今仍在脑际间闪烁。集市场南路向东通向东岗街,街南头也有华侨群落,但不似“中国街”“南园子”那么集中,住户一直绵延至“吉田山”。
         家的房后(北面),越过一趟民居就是一条贯穿东西的国级公路,西通港湾,向东穿越北中与新义州相连。经过城区的路段曾是商号店铺、旅馆浴池、工场作坊麇集之地,鼎盛一时。由此再向北,越过建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北山就是中朝两国界河——鸭绿江。
         ——这就是我们家在龙岩浦的具体生活区域和地理方位。
         解放前,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肆虐、猖獗一时,它的铁蹄不仅蹂躏朝鲜还践踏祖国东北,使之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均臣伏于日本殖民统治、纳于同一奴役版图之下。其时的华侨生存状况堪忧,属于“三等公民”,苦苦挣扎于社会最底层。可我们先人秉承齐鲁遗风,发挥聪明才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不断改善与当地百姓睦邻关系,逐步化解所面临的重重难关。
         他们凭借舟楫之利、车马之便,依托东北、和衷共济,农工商图谋发展、餐饮手工业齐头并进,于是就有了华侨经济的艰难起飞,用汗水和双手改变凄楚人生。曾经一段时间里街道繁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华侨先辈们以其独有的风格、聪颖过人的智慧,成长壮大、悄然立世,不仅活跃了当地经济,开拓了民间交流,还为民生民风注入了新鲜活力,齐鲁之风滋润异邦大地。
         在以白色土布、肥裆瘦袄为主格调的异邦社会里,身着唐装亦能游走其间、大行其道,皆仰赖于几代华侨人的殚精竭虑和不懈奋斗。涌动于龙岩浦乡野田间带有山东人标签的股股暖流,融化和冲刷歧视与冷漠的坚冰,感染感动着千家万户。虽难说凤管鸾笙、歌舞升平,却也宾至如归、安居乐业,全然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的苦心经营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股华人社会竭力效颦的流行时尚,“龙岩浦”在人们心目中俨然成为趋之若鹜的安乐窝。
         那时的鸭绿江大桥畅行无阻,江面上往来自由,甚至于吃罢晚饭摇着舢板即可以到江对岸的安东县或市内喝茶看戏,然后再折返,相当便利。东北的布匹纸张、日用杂货等物品主导这里的消费品市场,批发零售,现趸现卖,地缘优势明显,为活跃和繁荣当地经济,促进两地经济往来和互动,旅居华侨的作用功不可没。
         再者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使这里雨量充沛,植被馥郁,产出的大米油光晶亮,久享盛名,直到现在仍然不忘家乡米饭在口中留下的余香。来自山东的庄稼老把式将田垄地片修理得跟艺术品一样,垄平埂直,方方正正,田畦里绿油油一片,白菜萝卜、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更有濒江临海、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到猎渔季节,各种鱼类、各色蚌类,如海虾梭子蟹、鲈鱼黄花鱼、沙蚬海蛎子,尤其鸭绿江特色面条鱼……各种生猛海鲜,五光十色,摆满集市摊床。每到此时家家购进好多海虾用大锅煮熟,然后摊晒在竹帘或苇蓆上,晒干后放进布袋里往石头上摔成虾米,供后日不时之需。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富庶、人杰地灵,天赐净土、远离尘嚣,使这里名噪一世,成为华侨几代人苦苦坚守、不离不弃的鱼米之乡。于是乎“龙宝沟”的美称不胫而走、名闻遐迩。
         ——我有幸出生、成长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从我记事时起,侨居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正在大力促成并不断完善,原本个体私营经济带来的短时繁华已见清冷,漫布于街面上的华侨商号纷纷摘幌打烊、盘点封存,代之而起的国营商店一统天下,华侨经济从此中落,再无昔日风光。
         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原本等待复苏的国民经济此时也转向了战时经济,一切为前方服务,一切为了战争胜利。就连与我们出行攸关的龙岩浦地区铁路,也都拆下钢轨运往前方支援前线了,只余下空旷的站台和洒满砾石的路基,一段枕木都没留下。所以我们在很长时期里(至少十几年)只能依靠前苏联的“吉斯”长途公交车代步,这种立足于西伯利亚寒冷气候设计的普通公交车空间紧凑,车窗狭小,上车犹如进囚笼,后来被换成宽敞、大轮胎的原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可有时却因燃油或是什么其他原因经常停运,安民告示中只说停运几天,却从不注明因何而起。从这件小事折射出战争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的灾难,反映出国家的经济运作有时出现捉襟见肘之虞。所幸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给予陷入战争渊薮的朝鲜政府以慷慨无私的大量援助,百姓们才得以恢复生计,赖以生存。
         1951年至1953年是挠动旅居朝鲜华侨神经的时刻,不仅因为炮火连天的战争,更是面临又一次 “去、留”抉择。在战火当头的情势下,大家都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回归”。在祖国的关怀下、驻朝使馆启动了“撤侨”行动,以撤回难侨为目的,体恤广大侨民的生命安危、免遭生灵涂炭,祖国有关部门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广大侨民迫不及待地纷纷提出申请,毫无顾忌地离开曾经的热土,远离战争,回归祖国。一时间大包小裹、车载马驮,浩浩荡荡开赴海关口岸,渐趋宁静的生活不再宁静,到处是告别的人群、恋恋不舍的表白。在滚滚人流中,我的二叔祖父萧永源全家去了黑龙江桦南、三叔祖父萧永峰与侨居中国的朝鲜人以房屋对换的方式去了辽宁丹东,我的姑母郭春莲(祖父的养女)一家去了黑龙江佳木斯,还有华联会的刘克武、邻居姜鸿翰去了大连,紧邻于诗进于诗斗家也去了鞍山……
环顾左右,镇上稀稀拉拉剩下不足十户华侨,原本清一色的“中国街”也开始有朝鲜人进住了,近三分之二的故友乡亲各奔东西、先于我们融入神州大地了。归国的潮水不断冲刷着华侨社会的脆弱根基,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无往昔的热闹与辉煌。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家乡的河仍然在阳光下波光潋滟,故乡的树依然在山岗上盘虬吐绿,江山易改,故乡的容颜始终不变。不老的故事,不变的乡情,虽充斥了些许迷惘与生机、演义与传奇、失望与希冀,却都始终有故乡的陪伴,在与你喁喁私语……


                                                                                       2009.12.03 作于北京·润枫水尚
<DIV id=mark_tpc mb10? cc>

怀念故友---《华林长盛  乔松永翠》
[难忘往事]望穿秋水---《烽烟消弭  怎能抚 .. 13/25106-18 04:52

萧辉政11:41

[难忘往事]燕赵诗丛 ---《乐亭海涂》 10/36006-08 13:27

萧辉政06-11 10:51

[难忘往事]纪行篇---《上海外滩》 14/58205-28 08:15

萧辉政06-01 08:19

[难忘往事]《我们的同窗友谊是如何炼成的 .. 11/63105-18 07:00

萧辉政05-22 20:37

[难忘往事]《我们的同窗友谊是如何炼成的 .. 13/76605-08 11:17

萧辉政05-15 09:02

[难忘往事]《我们的同窗友谊是如何炼成的 .. 4/65004-28 06:48

萧辉政05-06 07:40

[难忘往事]《我们的同窗友情是如何炼成的 .. 14/107504-18 09:24

萧辉政04-21 10:46

[难忘往事]北京诗抄---《陶然亭公园》 16/129404-12 06:42

萧辉政04-14 11:18

[难忘往事]浪迹水无痕---《城山日出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3-06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